“学习不好上技校”的说法,代表着职业教育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但在德国这样的国家,职业教育与诸如双手受过训练、态度严谨等意象相关联。近,中国领导人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当前,泛舟犀学小编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努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全球正处在工业4.0时代,中国的工业正在迅速迭代升级,中国急需一支庞大、稳定的工业工人队伍,以适应未来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形势。
中国正处于老龄化的社会风险之中,只有提高青年劳动力的生产力,才能使未来的经济产出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7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一轮飞跃,其原因之一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科技知识的普及,由此产生的工业后备力量,恰巧与当时正在走向全球化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大国竞争态势逐渐重现,西方保护主义回潮,在这种情况下,总结过去经验,继续保持一支掌握了先进生产力的劳动大军,才能不发生变化。
发达世界的经验是,二战后,由于教育水平提高,生产力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等因素,蓝领和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从而使繁荣成果得到包容共享,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毕竟,大多数工业发明都依赖生产线上的实践,而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研究。
尽管近几年一些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空心化、一些非生产性劳动者获得超高收入的现象,但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德国、瑞士,仍然保持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优良传统,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社会成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高,失业风险较低,其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未出现空心化趋势。这一简单的经历值得中国借鉴。
目前中国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这与传统的职业歧视、“学历论”和官本位思想有关。这一歧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校主要教授给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不相匹配。认知技能主要表现为逻辑推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智力,而非认知技能则涉及到其他方面,如技术的熟练性、长期训练形成的意志、毅力、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由于片面强调认知性技能和高学历,中国教育造成了“高分低能”等现象,也由于忽视非认知性技能的培养,如心理素质。教学制度改革要注重两种技能并重,要改变学校的激励机制,避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进入大学的比例等目标而忽视培养学生不认识的技能。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使得对高素质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不发达,部分地区出现了企业招聘技术工人的困难。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失业问题也很严重,或者毕业后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差。这不仅加剧了社会问题,也造成了潜在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由于传统形成的惯性,大学的专业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现实工作中却不需要那么多研究型人才。其解决办法是将产业与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进一步整合,鼓励产业与学校及早合作,吸引学生投入到产业实践中来,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
因为职业学校在目前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退步求其次的选择,导致了它目前的发展不足,存在着教学内容机械落后,敷衍了事等现象。转变现状,一方面是要提高职业学校的质量、等级和声誉,另一方面是要探索职业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融合的途径,鼓励部分学生走上更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教育之路,这样的融合可以从中等教育开始,相关的探索可以先行试行。但是,终,泛舟犀学小编认为要使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前景,还是要依靠中国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让高素质、高收入的产业工人获得社会的尊重。
电大:
http://www.est***/xinli/dianda_50_1.html
泛舟犀学之如何真正的让职业教育前途广阔
北京职业培训相关信息
7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
1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