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列举网 > 跳蚤市场 > 图书/光盘 > 英语论文发表
北京
[切换城市]

英语论文发表

更新时间:2015-09-28 14:17:31 浏览次数:95次
区域: 北京 > 海淀 > 中关村
来源:商家
供求:转让
类别:图书
成色:全新
价格:110 元
 一、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产生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主体间的‘互识’与‘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是相互认识和相互理解;‘共识’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对同一事物所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共同性和共通性。”

[2]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阈来看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旨在倡导感恩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关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充分保证感恩教育效果落到实处。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当前高校感恩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高校管理者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目标定 位不准。理念是教育的灵魂,感恩教育工作的理念直接影响感恩教育活动的成效;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感恩教育的目标直接决定感恩教育的内容、方式的选择和教育的实效性。在理念设计时,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忽视感恩教育工作,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机制来指导或保障感恩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内容设计上,高校过多地把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上,在制定教育计划时主动放弃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内容不够完善。第二,学校教育者感恩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推进力度不足。

教育者直面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努力尝试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形式的多样和教育途径的有效。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在感恩教育实践过程中缺乏主导性、创新性,没有科学设置系统周密的感恩教育课程,没有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没有形成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多维一体的教育模式,也忽视了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感恩教育实践平台的创新。高校的感恩教育工作不能结合学生实际,不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致使教育活动内容空洞乏味,实效性不强。第三,大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够。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当被教育者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尊重和满足时,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被教育者利益的尊重和满足,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3]当下的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性更强,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厌倦教育者“填鸭式”地灌输知识,厌恶参与各类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感恩教育过程中,他们一旦发现个体的自主性得不到体现,常会消极对待,甚至选择逃避,感恩教育的效果也就很难得到保证。
北京图书/光盘相关信息
4月9日
3月27日
3月25日
注册时间:2014年10月23日
UID:160652
---------- 认证信息 ----------

查看用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