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国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在近日召开的“2020新基建·绿色投资大会”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坦言,完成“碳中和”任务,亟须寻求新路径。
在史玉波看来,虽然我国初步告别了粗放的生产方式和敞口的消费方式,但离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大,实现煤电达峰仍需一段时间;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等指标高于发达国家;电力系统灵活性亟待提升,需求侧调节能力受制于体制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尚未完全独立自主,燃气轮机、DCS(分散控制系统)等一批“卡脖子”装备仍依赖进口,风电、光伏行业零部件尚未全面国产化。
对此,史玉波表示,我们要正确认识能源转型的挑战,尽早谋划“碳中和”场景下能源生产、消费转型升级的路径,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统筹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利用方式,力促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持续增长,着力减少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同时,要留有足够的政策调整空间和调整期,实现绿色低碳平稳转型。
“分行业来看,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多,占比达41%;其次是建筑和工业,占比31%;交通行业占比28%。降碳的首要措施是提、降能耗,把上述领域的总能源消耗降下来,特别是要抑制不合理需求。”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强调,数字化技术、储能技术和调峰技术可以把非化石能源变成稳定输出的优质电源,将在实现能源替代、降低化石能源比例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技术的进步,通威集团副总裁胡荣柱对能源转型前景持乐观态度。“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到和传统能源相竞争的区间,而且还在不断降低。”在他看来,如果政策给力,“碳中和”目标可以提前10年实现。
控总量、低能耗,能源转型是否会影响经济发展?在杜祥琬看来,“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事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能源行业的投资方向更加明确,将带来新产业(61.150, 0.00, 0.00%)、新增长点,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史玉波表示,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驱动和市场的引导。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需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同时,要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交通’‘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共同体,构建新形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史玉波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美国杜兰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管理硕士” (Tulane-GSCASS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Energy,简称MME)项目,每期招生30人,学员在职学习,学制为18个月。该硕士项目是目前高等教育体系里的“能源管理硕士”,侧重能源金融交易,旨在培养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能源专业人士,打造中国能源市场未来领军人才。
如果说杜兰大学的金融硕士项目可以归入一流,那么能源硕士项目就堪称顶尖。这来源于杜兰弗里曼商学院常年与美孚、康菲、BP、壳牌等能源巨头合作研究、培养、开发所形成竞争优势。教育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创造价值,更在于难以被模仿和替代,这也是我们希望通过项目赋予学生的特质。
社科大杜兰能源管理硕士助力项目碳中和目标实现
北京考研/公务员相关信息
2024-03-20
2024-02-25
2024-02-24
2024-01-12
2023-07-14
2022-06-15
2022-06-15
2022-06-14
2022-06-14
2022-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