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http://www.n***.cn/
在想要取出的时候立即抽出来,这可能就是大家重新回归校园的原因,在未来既知道把看过的书做一个怎样的归类,又知道不同书籍中的异同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即便是师父领进门,修行也要靠个人,但是师父如何领进门也是大相径庭的。苗萌老师在国外求学过程中感受到了“启发”式教学的价值,因此在他的课堂中也灵活运用了这样的方式。“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的教育是很具代表性的,在他们看来,聪明的孩子是能够提出好问题的孩子,是能够反驳别人观点的孩子。”很多时候,观点并无关对错,贵在积极主动的思考。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给了大家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一个经济问题。“我会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思维框架培养的训练,如课前布置一篇当下热点的主题思考,通过一页纸的报告撰写,促进学员们横向、纵向的知识体系的学习。”
邱志刚:打造学术新高地,为学科建设
得益于授课中的互动性思考,邱教授与身处业界的学员们进行了诸多交流、探讨。“学员们有来自券商的、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等等,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背景,理解所传递的知识,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从他们身上也获取到了很多新的案例,有助于科研和其他的教学中。”
不同的教学经验,也让邱教授获益匪浅,他还希望通过人大汉青研究院刚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能够为该方向的学科建设、科研发展贡献一份力。目前金融创新中心刚成立,在国内专家学者的共同支持下,已经开始了次学术界与业界的探讨, “区块链的研讨会反响很好,我们还计划开设1-2次这方面的研讨,看看不同行业对这方面的认知,包括企业的商业计划、学术界的新思考等,我们也愿意参与到各种相关项目之中,近距离的互动交流,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之后运用到新的教学案例中,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邱教授认为,业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走在了学术界的前列,但是还缺少系统性的思考和理论引导,所有的探索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这样的探讨、思考会持续下去,希望将来能为业界带来更多系统性的指导。
“金融学科是与业界联系紧密的学科。而金融科技,本质还是金融。科技是为金融服务的,科技是金融的工具。技术的发展对金融业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推动作用,需要大家共同去探索。”在邱教授看来,未来具有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会大行其道。懂技术的不懂金融,懂金融的不懂技术,这样的“屏障”将随着共享时代的深度思考、人才培养等逐渐突破,让中国的金融科技与创新随同学术界与业界双腿走路中,更具活力和实力。
王炜:换位思考,找平衡点推动项目运转
“学员的高质量,是教授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源动力。因此,从教授的角度出发,我需要确保更多高质量的学员加入项目,这一点非常关键;作为项目的加方学术主任,我不会干预教授们的授课,在教学整体规划下,教授们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和讲授风格,项目主任这时体现更多的是为教授们、项目自身做好服务和引导。如同天平的砝码,我需要及时调整好两种角色之间的平衡。”王炜教授形象地道出,他在教授和加方主任角色之间的自由切换,通过“换位思考”和“找寻平衡点”,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推动项目的运转。
诚然,任何一个优质的项目,都希望带给学员们应有的价值。“扩大视野,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发展及变化,全面提升金融思维模式,增加系统知识面等,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成就金融领域发展的新高度。”王炜教授解释道,比如企业兼并、不良资产的转换、违约事件的善后处理等等热门问题,目前在国内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行家里手出“杀招”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胡乱出牌和稀泥,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皇冠上的明珠、毒丸计划,这些金融专有名词,在工作中都可能已涉及到,但信息大都是零碎的,提纲挈领,穿针引线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教学,也是希望给大家的工作业务提供参考。
每一个课件、每一项知识点都凝聚了教授们的智慧,也包含着项目所有人员的希冀。
扈企平:不要禁锢在自己的认知世界,博取众长才能征战金融场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去实现行业的新发展。国外金融业的起步时间、发展历程,以及金融制度等目前都比中国要长久、规范,中国的金融大门逐步打开,在倡导“走出去”和“请进来”之际,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势必要交些“学费”。
扈老师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讲到,“我们看现在国内的职业篮球赛,得分较多的球员外籍球员的比例较高,篮球在这些外籍球员手中,可谓人球合一,篮球在国外的竞技性及普及性要高于国内。金融行业也是如此。金融国际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面对高段位的选手却束手无策。”因此,在行业高管班,扈老师会经常提到需要大家尽可能地掌握国际金融业动态,多渠道获取新的国际金融信息,课堂上的知识是系统的学习,但同时需要把握及时动态,才能在金融国际化的大潮中,不被淹没,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4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硕士面试会有你的身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