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方法
一、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给民族地区文化等领域带来了变化。我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中挺直脊梁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历经五千年,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发展,但随着各民族间的来往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均出现了汉化的趋势。
民族地区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众多领域发生了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也随之产生,包括各民族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数量逐渐减少、日常生活中穿戴本民族服饰的现象逐渐减少、在民族内部特有的民族管理机构被国家机构取代并自然消失、民族中的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与各民族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产生了矛盾。民族地区通常分布着多个不同民族的人民,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与汉族文化融合的时间较长,他们会在文化领域上产生一种孤立无助的感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感较弱、排斥感较强。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因而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对生活的环境产生一种落差。通常在民族的限制条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民族地区独立学院中,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对于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外部世界有着较为清晰认识,而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也激发了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不平衡,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形成一种既温和又热情、既充满向往又内心不安的矛盾冲突,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使大学生进入一种强迫、焦虑、恐怖甚至分裂的精神状态,极大地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二)学校教育层面
国家重视教育的大众化,并且在国家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已基本实现了教育大众化,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即“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鉴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专门针对保证各民族教育公平制定了重点大学降分录取的照顾政策,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在高校内部组成了民族预科班,以便大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但这样的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的总体质量,对于大学生接受的教育质量提高影响较小。一般来说大学授课与中学授课相比知识的专业性更强、授课范围宽广,但课时数少、速度较快,且民族地区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文化基础课程相对薄弱,因而很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在入校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因为学习上的问题产生焦闷、心烦、暴躁、紧张的情绪。
同时,因为民族地区的政治思想类课程成为泛政治化的德育,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个人主观幸福感被忽视,一旦遭遇到实际生活中的挫折,学生会很轻易地降低对未来的期待值,从而失去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就像一直待在属于自己的象牙塔中,突然有一天这个象牙塔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样巨大的差异作用于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独立学院是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固定的生活与学习场所,因而学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包括学校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否科学、文化氛围是否浓厚、同学交往是否友好、师生互动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主观幸福感认定的高低。
二、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一)国家和社会要给予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身份上的尊重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幸福感低于本科院校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予大学生身份上充分的尊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一样都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事业中,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如果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进而降低幸福感,因此国家和社会应当给予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大学生更多的身份上的认同和人格上的尊重。
在大学生求职时,给予就职条件上的同等待遇和足够的信任。同时民族地区在招生和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使其感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自身的重视。
(二)民族地区独立学院进行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
对于很多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逐渐萌生了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到了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这通常是由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其他院校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民族地区和独立学院这样一种双重的劣势压迫使得从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时与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力。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学校中对一些特定专业进行改革,例如在以本民族情况为主编写相关教材时可以融入其他地区具有典型实例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在本校的专业学习过程中了解外界实际情况,并积累相关经验;在进行本专业教学时将视野拓展到其他专业上,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提高学生灵活使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社会竞争能力。
通过在专业设定上的改革,可以在长期的大学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从而减少大学生对未来进入社会生活的担忧,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民族地区独立学院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疏导和辅导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主要是以大学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为准,因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在认识到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时,学校就要对大学生的心理予以重视。
,要关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变化。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可以通过他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学院要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首先就要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动,只有及时发现大学生生活举止的异常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心理。
第二,独立学院应当专门设立类似于心理辅导的部门,专门负责对心理上出现问题、心情压抑的大学生进行相关的疏导,当高年级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时,还可以提供适当的就业指导来缓解大学生的压力。
同时独立学院还应当与当地或者外地的企业进行就业方面的合作,安排大学生进行实习,提前适应社会生活,为大学生从学习到工作提供一个缓冲期,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体来说,民族地区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民族文化、接受的教育基础、所处的家庭状况和学校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要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就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有意识、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缩小民族地区间的差异,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完善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减少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彼此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提升幸福感